发布日期:2024-09-13 07:10 点击次数:179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万亿GDP城市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柳宁馨 武汉、杭州报道 今年初,常州、烟台相继官宣GDP破万亿元,“万亿俱乐部”迎来扩容。
目前,全国共有26座万亿GDP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佛山、福州、济南、合肥、泉州、西安、南通、东莞、烟台、常州。
当下,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各大城市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发展未来产业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作为“排头兵”的万亿GDP城市正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的步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6座万亿GDP城市中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福州、合肥等16座城市出台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或方案。其中,深圳、成都、武汉、天津、无锡、合肥等6座城市的规划于今年出炉,其余万亿GDP城市也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出台了针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空天信息、合成生物等未来赛道的规划举措。
在受访专家看来,万亿GDP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集聚,具备发展未来产业的条件。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有助于万亿GDP城市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各地应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科学地规划和选择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调整,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建设。
如何率先突围?
梳理中发现,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对于未来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相对较早。例如,上海在2022年9月便锚定发展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5大未来产业集群。
同年,深圳也大手笔系统谋划了未来产业发展的蓝图,于2022年6月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同期还发布了《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今年3月,深圳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蓝图的2.0版本。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对于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也走在前列。早在2020年2月,南京市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立全国首个未来产业职能机构“未来产业处”,望先一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机遇。2022年,南京提出建设“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其中“X”即未来产业。2023年,南京又出台《南京市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划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6个未来产业方向。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产业作为其中的重点领域,成为各大城市争相竞逐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万亿GDP城市布局未来产业的步伐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成都、武汉、天津、无锡、合肥等6座万亿GDP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均在今年出炉,其余城市也在加紧步伐。例如,2024年5月23日举办的西安市政协专家协商会上,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表示,西安市正加快制定出台《西安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7月17日,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召开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出台《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并作为下半年重点工作。《重庆市未来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也于今年5月挂网公开征求意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万亿GDP城市具备发展未来产业的条件。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因素由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集聚的万亿GDP城市才能更好地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万亿GDP城市本身也需要依靠未来产业进行突破。例如,一些珠三角城市以往依赖于加工贸易支撑经济发展,如今受国际形势变化、外部需求偏弱等影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能够为其产业转型提供突破口。
目前,大部分城市未来产业并未形成规模。因此,从各地规划短中长期的目标来看,前期均侧重于孵化培育、打好基础,聚焦人才、园区、科技成果等支撑要素;长期目标则力求厚积薄发,锚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集群化发展。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无锡等地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重庆、天津、福州等地的目标是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从量化目标来看,不少城市决心较大。苏州、无锡、武汉等锚定2035年未来产业总规模破万亿元的目标。南京则提出,到2030年,全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5%左右。
今年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于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作出全面布局,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
结合自身禀赋优势,万亿GDP城市布局未来产业的路径也有所不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布局基本涵盖国家划定的所有重点方向,更加“大而全”,而更多万亿GDP城市则选择结合优势和需求从细分赛道切入。
例如,深圳的布局体现出梯度培育的思路,明确了两类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第一类,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能量。第二类,围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经济基础更好的大城市应站在全球的高度和视角,代表中国争夺全球新兴和未来产业赛道的话语权,产业布局可以更广,但也要在细分领域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他城市应发力于更加细分的关键领域,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力争在个别领域取得领先优势,而不是盲目的“跟着别人跑”。
“未来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有助于城市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但是,发展哪些未来产业、如何发展未来产业,不同的城市需要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科学地规划和选择,不能一哄而上、毫无甄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更需因地制宜
城市间关于未来产业的竞争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而抓住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实现弯道超车。
回到未来产业本身定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产业即由前沿科技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不确定性意味着投入风险大、产业变化快。曾刚表示,已处于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应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一些具体的谋划,不仅是专项产业政策,还要推出系统集成的规划。
“正因为未来产业是新赛道,带有不确定性,对它的认识变化也较快,城市需要关注该产业有没有发展前景。最关键的是,城市需要考虑自身有没有条件发展某些未来产业,找到明确路径,让自己在新赛道中成为主要参赛者或者领跑者。”曾刚说。
梳理万亿GDP城市的未来产业规划可以发现,有两类明显的路径,一是结合原本优势主导产业继续寻找未来趋势的部分,二是强调颠覆式创新,紧跟前沿技术布局全新产业。
在曾刚看来,这两种路径一个是以现代产业基础做支撑,一个是以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即选择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还是通过引进重要研发机构的方式发展未来产业。万亿GDP城市要有独立思维,把握未来的宏观形势,自主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案。
重庆依托自身优势,以现有产业跃升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谋划布局六大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是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苏州也强调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结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南京则区分成长型未来产业和前沿性未来产业,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
张春龙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万亿GDP城市例如上海、苏州、南京等,拥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这些城市在布局未来产业时,往往会结合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挖掘其未来增长潜力,寻找与前沿技术结合的新趋势。
一些综合实力更强的万亿GDP城市还强调颠覆式创新,紧跟前沿技术布局全新产业。以上海为例,上海通过设立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等措施,积极推动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了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智能芯片、量子计算、智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发挥地方产业基金作用
在未来产业布局阶段,万亿GDP城市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尤其是在当前地方财政紧张情况下,地方产业创新基金等如何发挥作用?
张春龙认为,一是深入分析城市资源禀赋,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研实力等因素,明确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把握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确保未来产业的布局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二是优化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三是发挥地方产业创新基金的作用,应聚焦城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和项目,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扶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进一步做优做强,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通过“母基金+参股+直投”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成都、武汉、宁波、东莞等多个万亿GDP城市都提出发挥地方产业基金投资未来产业的作用。
成都提出,提升天使种子基金的引导服务效应,将未来产业作为成都天使母基金重要投资方向,瞄准未来产业六大领域及细分方向以“揭榜挂帅”形式组建子基金,立足“投新、投早、投小、投硬 ”,以资本为纽带引培符合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的前沿技术、顶尖团队和创新项目。武汉则发布了“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用于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各地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产业创新基金的运作模式。例如,可以通过设立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张春龙表示。
曾刚认为,万亿GDP城市发展未来产业不能只站在全国层面来看,还要站在全球视角来看,因此,这些城市既不能因盲目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带来财务负担,也不能慢一拍错过机会,真正要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发挥城市比较优势。
不少城市还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例如,宁波提出,优化前沿领域失败容错纠错机制,探索“沙盒监管”模式,加强对“无人区”创新的制度性保护。上海提出,按照包容审慎原则,统筹监管和服务,适当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深化科研人才减负松绑的机制政策创新。
在林江看来,未来产业还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模式,有时还只是一个想法,需要一边开发一边试验,甚至还要测试市场反应,因为它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而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去探索和不断完善进化。
“万亿城市对未来产业也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不能直接押注某一两个赛道在线期货配资,要用更加开放的态度不断调整。”林江说。